学校简介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北依巍巍太行,南滨滚滚黄河,位于京广、太荷铁路交汇处的豫北名城新乡市,坐落在广袤的牧野大地、美丽的卫水之滨。河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原国立河南大学前身)理科,1953年与平原师范学院合并,改称河南师范学院,后更名为新乡师范学院。1985年始称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校门鸟瞰九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师范大学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已任,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占地面积1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6亿元,馆藏图书330万册;设有24个学院,68个本科专业,各类学生40000余人,在岗教职工22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余人。现有24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6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4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厅级工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6个,河南省工程实验室3个,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1个,厅级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校人文社科特色与应用研究基地6个。学校建有河南省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生物标本馆,设有独立学院(新联学院)、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幼儿园。2012年,学校顺利入选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为学校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历史沿革河南师范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和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院系调整,历经河南省立中山大学理科、省立河南大学理学院、国立河南大学理学院等时期。学校先后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1985年称河南师范大学。校门鸟瞰图书馆前景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应建设之急需,1950年10月,平原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一所大学,校名暂定为“平原大学”。1951年3月,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学校定名为“平原师范学院”。1951年11月23日,平原师范学院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学校设有4个系,7个专业,在校学生485名,教职员工181名,教师83名,其中教授10余名。1953年8月,平原师范学院与设在开封的河南大学合并成立河南师范学院,设一院、二院两个分院。一院在开封办学,由原河南大学的文科与平原师范学院的文科合并而成;二院在新乡办学,由原河南大学的理科与平原师范学院的理科合并而成。调整后,二院设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成了单纯的理科师范学院,一直持续多年。其后,根据国务院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精神,二院先后更名为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1956—1965年十年间,学校得到较大发展。十年间共招收学生6708人,毕业学生6007人,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1966年开始的十年内乱,使学校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和一系列的建设改革工作,学校走上了振兴发展的道路。从1975年开始,学校恢复文科专业,进入文理共同建设和发展时期,在专业设置上仍以理科为主。为了适应河南经济、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985年6月,新乡师范学院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校容校貌实验室学校设有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淮水污染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研究应用中心、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河南师范大学学校设有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研究应用中心、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设有生命科学和化学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单位、教育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和河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基地;河南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河南省高中校长培训基地挂靠学校,拥有河南省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生物标本馆。学校占地面积1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亿元,馆藏图书290万册,电子图书48万册。图书馆河南师范大学西区图书馆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馆舍面积27000平方米,藏书380多万册,期刊4800多种,中外文网络在线数据库10余个。馆藏涵盖理学、工学、教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著名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明丛书》、《民国丛书》、《中华再造善本》等大型套书均己入藏。业己形成以专业文献为主、学科文献门类比较齐全、大型套书资源丰富的馆藏体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SpringerLINK全文电子期刊》等中外文数据库己相继开通,并购置电子图书50万册。构建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教学力量师资力量河南师范大学建校以来,赵纪彬、李俊甫、姚从工、魏名初、樊映川、杜孟模、孙作云、黄敦慈、许梦瀛、毕列爵、卢锦梭、魏冬青、王键吉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在校执教。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层出不穷。河南师范大学截至2013年3月,学校现有各类学生40000余人,在岗职工22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5人,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12个,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以上教学名师、中原学者、河南省优秀专家等80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6人。,设立省级特聘教授岗12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在2012年中国大学评价中,该校教师水平和教师绩效均位居河南省高校第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数学、外国语言文学、体育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11个学科具有教授评审权。院系设置学校现设有22个学院,包括一个独立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分别有新乡、郑州校区)。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河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外交流河南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的31所院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友好协作关系,派出300余位专家、学者赴国外讲学、深造、进行学术交流。诺贝尔奖获得者柏诺兹、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汪尔康、吴祖泽、沈韫芬,著名作家二月河,美国生物化学家陈亨,德国社会学家史耐德尔等200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被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学校还常年聘有美、英、德、日等国的外籍专家来校任教。人才培养河南师范大学2009年6月份的教学工作会议上,学校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思路。为了增加人才培养和社会的符合度,学校开设了“教学实验班”、“研究型人才培育班”、“应用型人才强化班”,在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外,安排师生开展相应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并针对各个班的需要制定了具体的教学安排和实习计划。创新培养模式淡化专业界限,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适应社会需要,设置特色课程模块,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强化创新实践环节,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设置教师教育模块,打通师范与非师范专业互通立交桥,打造师大师范生特色品牌;加强专业实习和教育实习,体现实习就业一体化;设置全校公选课,体现学科交叉和融合,增加学生选课自由度。为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分类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学校成立教学改革实验班,单独培养部分一本专业学生,或经考核选拔的二本专业学生。学校所有专业都在积极推行第二专业制和第二学位制,并单独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以供其他专业学生修读。河南师范大学八十六年沧桑砺洗,蕴积涵育,一代代师大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严谨治学、甘于奉献,办学效益显著。在河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属高校毕业生追踪调查中,河南师范大学毕业生的政治表现和业务能力优良率均居河南省属高校前列。作为河南省人才培养的摇篮,建国至2011年,学校已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16万余人,他们当中有的成为教书育人的典型,有的成为科学研究的带头人,有的成为发展经济的企业家,有的成为政绩卓著的党政工作者。他们以良好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骄人的工作业绩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也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学校荣誉河南师范大学学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绩,曾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毕业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人事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教务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工会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连续19年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曾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五好党组织”、“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高校校风校纪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园林单位”、“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四五’普法先进单位”。2011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十二五”期间,学校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实力,全面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千秋基业,教育为本。托中原文化之底蕴,乘科学发展之东风,河南师范大学正以更加崭新的姿态昂首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学术研究科研成果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在有机药物、新能源材料、生物技术、环境保护、小麦生理生态研究等方面,学校转让的高新技术成果创造的价值达到数亿元,已成为促进河南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学校先后主持承担包括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1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85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主编(着)出版各类教材、学术著作230余部,在SCI、SSCI、A&HCI、EI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450篇,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920篇;2012年1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理论物理、物理化学、动物学、环境科学、细胞分化调控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据美国科技信息所对全球高校和科研机构近10年发表论文被引用情况的分析报道,河南师范大学进入世界前1%,在我国进入前1%的96所高校中位居63位。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统计,河南师范大学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收录的数量,自1994年至2001年高校大规模并校之前一直居全国高校前50位,其中1995年曾名列第29位,全国师范院校第4位。SCI论文引证在全国排序自1995年以来一直居前51位,最高位次为第30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中文核心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跻身CSSCI来源期刊,成为学界公认的名刊。科研设施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省厅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生物工程研究应用中心、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生物工程药物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化学制药及生物医用材料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新能源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道地中药材保育及利用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信息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算智能与数据挖掘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师范大学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绿色化学与技术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功能有机分子化学与技术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数学与科学计算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电磁波特征信息探测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绿色化学与技术河南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量子芯片与精密探测技术河南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红外光电子科学与技术河南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资源微生物与功能分子河南省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学术资源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馆舍面积27000平方米,藏书380多万册,期刊4800多种,中外文网络在线数据库10余个。河南师范大学馆藏涵盖理学、工学、教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著名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明丛书》、《民国丛书》、《中华再造善本》等大型套书均己入藏。业己形成以专业文献为主、学科文献门类比较齐全、大型套书资源丰富的馆藏体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lsevier全文电子期刊》、《SpringerLINK全文电子期刊》等中外文数据库己相继开通,并购置电子图书50万册。构建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相结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学科建设九十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师范大学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已任,坚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现设有68个本科专业,24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上数据截至2013年3月)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以校风淳、教风正、学风浓、本科教学水平高享誉省内外。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建设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学校优质生源充足,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化学、生物科学、日语、物理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自2007年以来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化学、物理学、生物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自2012年以来实现本硕连读招生。学校不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国际、国内竞赛中屡获佳绩,先后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校园戏剧奖、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优秀奖、中国舞蹈荷花奖以及省部级音乐、美术奖励60项。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稳定在30%以上,学校社会声誉日益提升。(以上数据截至2013年3月)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分化调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师范大学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学科:一级重点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光学工程、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化工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水产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中国史、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音乐与舞蹈学、工商管理二级重点学科:软件工程、社会学知名人物学校领导周铁项党委书记王键吉校 长王桂兰副校长徐存拴副校长王新生副校长杨 林副校长黑建敏副校长孙先科副校长知名校友科教界张统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材料科学、工程科学和固体力学专家。1979年毕业于新乡师范学院物理系,1985年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刘治国:被国际数学界称为第二个拉玛努扬的数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椭圆函数论和数论方向的研究,对拉马努金(ramanujan)遗留的诸多数论问题有深入广泛的研究,是一个数学怪才。河南师范大学宋纯鹏;河南大学副校长。万师强:长江学者,“973”重大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赵振华: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袁德: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祝念峰:教育部社科中心副研究员秦玉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副主任高莉: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教授杨国孝: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薛留根: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翔:中国环境科学院博士王台:中科院植物所博士生导师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张锁江:中科院过程所博士生导师黄相怀:中央宣传部政研所博士杨文革: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杨林坡: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来金: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周占强:中央财经大学副研究员郭华: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庞振超:郑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牛冬:浙江大学动物遗传育种学科副教授沈根祥: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导蔡建平: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龚流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2003年先后获“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5年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合成创造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文体界谢国臣:中国男排主教练,也是从河南体育走出来的第一位三大球国家队主教练。系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3级运动训练专业高水平运动员,2008年在职攻读河南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学位。王鑫生: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知名校友郭灿金郭灿金:河南师范大学中文系87级校友,历史解读派代表作家、杂文家,著有《古典下的秘写》、《趣读史记》等多本著作,并担任20集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豫商》总撰稿人。刘肖:河南师范大学1987届毕业生,现任教育时报社执行总编辑,河南教育报刊社副编审,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记协专业报委员会理事,河南省教育学会理事,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党政界刘满仓:现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新乡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理学学士。蒋笃运:现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济超:现任河南省副省长。史宁安:现任河南省审计厅厅长、党组书记。王谦:现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司司长。牛克乾:最高人民法院副处长。杨书廷:现任新乡市副市长、九三学社新乡市委主委。河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河南省新能源材料工程中心主任,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82届毕业。王保庆: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文秘处处长,直属机关团委书记梁小杰:新华通讯社广告中心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文学林:南阳政协副主席肖新明:河南省国资委主任吕彩霞: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党组书记。工商界知名校友朱保国朱保国:深圳健康元集团董事长。安康:河南华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炳银:原新飞集团总裁。郑华童:中国CHO俱乐部秘书长。邓想安:北京格林尔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雁:赛诺威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景藏健康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健康女科学家。崔俊超:中国大学生创业导师,河南省对外贸易研究员,中国知名网络推广专家。丁清杰:海南海药股份有限公司新产品研发首席科学家校园文化师大校歌河南师大校歌点燃青春的火炬,开启智慧的宝藏,背负民族的希望,谱写人生的华章。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巍巍学府,人才集翔。河南师范大学校歌歌谱啊~啊,河南师大,啊~啊,河南师大,厚德博学,止于至善,让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校园文化“厚德博学止于至善”河南师大校园文化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修德还是进学都应当不懈的努力,追求达到最高的境界。如此方能担当起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之伟业所赋予历史重任,为学校增光添彩。“厚德”语出《易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因宽厚,得以承载万物;有学问的人应以大地为楷模,培养容人容物的雅量,以宽厚而高尚的德行承担重大责任。“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者在其中矣。”意思是广泛地学习并且专心致志;学有疑之要及时问,且只问己所学中未曾理解的问题而不泛滥的问,并且就习知易见者思之,于是情志好生爱人之德就在其中了。《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既有学问博大精深之意,又有广泛学习,学识渊博之说。“止于至善”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注:“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最完美的境界。意思是说大学在于帮助学生彰明修养之德,日新又新,不断进步,在做人和学业上追求最完美的境界。校训文化“明德、正学、倡和、出新”,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努力彰明高尚之道德,弘扬科学与真理之精神,倡导构建和谐之校园,不断与时俱进,创生新思想,获得新发展。河南师范大学“明德”。育人之道,德为先;大学之根本是要使学生“明德”,即修养高尚之品德,成为文明有德之人。“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意是,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即克己省察之修德。此句之意与校训相通。“正学”。正者,端正。正学,即追求科学与真理。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端正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澄清价值取向,掌握科学方法,坚定求真信念,培养刚直不阿、特立独行的人格。须知,大学是弘扬真理、澄清谬误的场所,具有正学之功能。“正学”语出《史记·儒林列传》:“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固,即辕固先生,是西汉《诗》学四大流派之一《齐诗》的创始人。他学术严谨,敢于坚持真理,汉景帝时以治《诗》为博士。汉武帝即位后,向全国各地征召贤良。辕固被征召时,薛邑人公孙弘也被征召,却不敢正视辕固。辕固对他说:“公孙先生,务必以正直的学问论事,不要用邪曲之说去迎合世俗。”宋,吕祖谦有正学编;明,冯应京有《正学考》。清初,石成金所著《传家宝》卷之六的第三十篇:名为“正学歌”。古称儒家学说为正学。“倡和”。即提倡、倡导和谐。和谐,有团结、容纳多样并存共生之意;是文明的灵魂和重要标志。“和”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状态,一种境界,一种政治智慧,一种人文关怀,一种道德诉求,一种理想境界。今天,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和谐思想值得提倡和弘扬。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校园和谐,方能学术活跃,个性发展,与时俱进,创生出新思想、新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崇尚“和”的思想。《周易》、《论语》、《道德经》等古代经典中对“和”之论说甚多。“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社会运行的秩序:“相成相济”,“和”是多样性的存在,是多元统一的整体,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与秩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是社会协调的保障:“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和”是社会发展的尺度:“无过无不及”。“和”在《周易》里又多表述为“中”,位居“中”方为“当”;“中和”、“中庸”、“中道”,实现“和”之途径乃是“持中”,即“执两用中”,“中”者“度”也。宇宙万物所以生生不已,日日新,皆因事物多样且和谐共生。“出新”出,即革新、创造、生成之意。出新,即在传承历史文明积淀的深厚基础上创生出新思想、新观点、新学说、新见解、新风尚;通过开新风、立新意、建新树、辟新路、塑新我、育新人,引领新潮流、新生活、新气象、新方向、新发展;熏染师生自觉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大学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出新”语出清·方薰《山静居诗话》:“诗固病在窠臼,然须知推陈出新,不至流入下劣。”推陈出新,意为推去旧的,生出新来,或得到新的。作为成语被解释为扬弃陈旧的事物,产生新的事物。1942年10月20日毛泽东为延安平剧院题词:“推陈出新”。建国后,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的重要内容。“推陈”,就是批判、扬弃和借鉴,就是对文化遗产进行历史的评价、检验和改造、利用;“出新”,就是革新、创造,就是在“推陈”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社会主义文化作品。推陈出新,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诠释】河南师范大学“修至学、立世范、启智慧、益品行”,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教师们,持之以恒地学习、研修,追求学问的最高点;持之以恒地敦品立德,行为世范;持之以恒地授人以渔,发展学生的智慧;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增益学生的品行。概而言之,“修至学、立世范”意为学高身正;“启智慧、益品行”意为教书育人。修至学修,即学习、研究,孜孜以求;至学,即最高的学问。立世范立,即行的端、站的正;世范,即为人处世之楷模。启智慧启,即开导、循循善诱;智慧,即善于学习、思考和发明、创造之能力。益品行益,即增加或资助;品行,即有关道德的行为。【诠释】“尚诚朴、勤学问、重团结、养正气”,意为河南师范大学的学子们历来崇尚诚实质朴之品格,不事张扬,不屑尘嚣,潜心求知,形成勤学好问之良习;注重团结与合作,以学聚贤,以德会友,涵养清卓浩然之正气。校园精神为师之道永无止境,无限拓展、延伸,须孜孜以求之,丝毫不容懈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屈不挠,进取不已。内涵深厚、外延无垠的为师之道,对学生的影响不仅终其一生,而且又被学生承传、发扬、光大,向无数个方向延展而永无止境地产生影响。促使勇于求真、勤于求善、乐于求美的众多贤良在上下求索的曲折险途中矢志不移,自强不息。河南师范大学的师生们,在八十余载的风雨历程中,静水流深,凝练成了“师道罔极、自强不息”这一校园精神。领导关怀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师范大学的建设、发展和改革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1958年9月,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耀邦视察河南师大。1984年胡锦涛视察河南师大1984年11月,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胡锦涛视察河南师大,并为学校题词“奋力开拓,勇于进取,立志做富有创造精神的新一代”。2003年9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视察河南师大。2003年9月28日,学校建校八十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致信祝贺。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成玉出席庆祝大会并讲话。2005年,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视察河南师大。2011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中南海接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渠桂荣教授等优秀党员专家暑期学习考察团成员。2011年12月6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视察河南师大。2011年11月8日,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视察河南师大。2012年3月1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视察河南师大。相关新闻捧出一颗心呵护留守孩子河师大学生爱心支教235名留守学生2013年10月26日下午,河南师范大学(下称河师大)创行团队来到原阳县城关镇丰华实验小学,为这里235名留守儿童带来“健康生活,美好未来”的授课活动。当天下午到达实验小学以后,活动团队先将爱心募捐的衣物鞋帽、书本文具、洗护用品和书包饰品等送给了学生。同时,将路演筹得的善款为小学生们购买了营养品、文具以及糖果。据了解,该活动是创行团队协同强生企业所做的项目,它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为农民工子女们提供自我防护、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从而帮助他们创造更加健康美好的未来。随之,活动负责人一一安排了活动行程:各个年级都包括远离香烟和自我保护知识,此外,一、二年级侧重正确洗手和口腔卫生,三、四年级侧重用眼卫生和防治脊柱侧弯,而五、六年级则男女生分开授课,侧重青春期皮肤护理等。此外,考虑到该学校的学生多为寄宿的留守儿童,活动加入了“感恩教育”课程。最感人的是在“感恩教育”课上,老师以一首《感恩的心》引出课题,并引导小学生讲出感恩故事,鼓励他们要自信。据实验小学的朱校长介绍,这次活动不仅为小学生带来了健康保护卫生方面的相关教育知识,而且为河师大创行团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平台。河师大创行团队正在进行一系列公益项目,项目小组成员表示,通过本次公益活动,他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公益事业不大小,只要心向善,就会播洒阳光。